AG旗舰厅(中国)

中咨视界

杨凯越 | 构建“战略和价值”二维一体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高质量开展模式(上)
发布日期:2025-04-07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企业境外投资系列研究之六:

构建“战略和价值”二维一体的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高质量开展模式(上)

杨凯越

编者按:随着“双循环”战略、“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实施,对企业境外投资召开系统研究,探索如何更高质量地召开境外投资,成为当前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我国拥有坚韧完整的产业链、高效稳定的社会治理和广阔开放的消费市场,有望担当全球经济治理的改革者、国际供应链的枢纽站、跨国资本技术要素的集纳方,以强大的兼容力、吸引力、整合力,为开拓新时代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国际共赢格局贡献中国力量。本公众号将企业境外投资研究成果以系列文章的形式陆续刊发,第一至第五部分是关于全球与AG旗舰厅在我国境外投资的情况分析,第六部分起将从战略引领、价值创造的视角,以中央企业为主体,着重探讨顺利获得构建“战略和价值”二维一体的境外投资模式,对境外投资决策进行分析和研判,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分类组合与AG旗舰厅在资源配置,培育和壮大中央企业在特定的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可能存在的突出竞争优势。本文是研究报告的第六部分,供业界同仁参考。

中央企业可探索以实现长期战略目标、持续价值创造为指引,集中精力投资核心项目,集中资源向重点项目倾斜,同时确保投资行为能够服务于核心业务,致力于将企业建设成为核心业务领域的行业领导者或强有力的追随者,并服务于将中央企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动目标。

一、以战略为引领的境外投资模式的理论思考

(一)战略引领的境外直接投资

1.对开展中国家境外投资

(1)基于比较优势的战略投资决策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开展中国家参与AG旗舰厅在国际竞争,有低成本优势和为小规模市场给予服务的低规模技术生产优势,这种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满足了相对低开展水平国家的需要。原因在于,相对低开展水平国家其市场容量相对有限,且其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于这种市场,大型的跨国企业往往出于成本收益的原则不进入。这给部分开展中国家小规模跨国公司给予了机遇,其可以凭借拥有的给予小规模市场的技术优势、生产经验及产品成本优势,实现在这些市场经营中的正向收益。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认为,不同国家跨国公司技术特点具有鲜明的国家特征,这种特征在发达国家和开展中国家间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发达国家跨国企业进入开展中国家市场需要做的技术调整要远大于开展中国家跨国企业,这形成了开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对其他开展中国家进行跨国投资的技术优势。拉奥的理论被称为技术地方化理论,在技术地方化理论的支持下,开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对开展中国家进行的投资活动符合其技术研发基本环境,减少了跨境生产需要的技术调整成本,使企业能够迅速适应新市场中的新需求,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比较竞争优势。

上述两个理论的基础是针对开展中国家投资中,发达国家和开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即开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相对更低的劳动成本和技术成本。同时,实现开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投资于其他开展中国家,其亦需要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主要表现为技术开展水平和生产效率。上述两个理论是实现开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理论支撑,对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凭借完备的工业体系、相对先进的技术优势及相对先进的管理水平,中国企业在东亚、东南亚、非洲等有着相当强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在一些诸如轻纺工业、机电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中比较优势明显,实现中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全球转移,既是寻求新市场实现新增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开展边际收益,实现内循环和外循环双向促进的必然要求。在产业转移中,中国企业可以利用东道国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能源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直接在国内生产后出口至这些国家。

(2)基于边际利润的投资决策

现在,我国许多产业开展进入边际成本上升、边际收入下降阶段,这是产业开展进入成熟阶段的表现,但这种趋势不利于企业长远开展,因此企业必须利用现有的技术、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开拓新市场。现在中国的轻纺工业、机电工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开展水平较高,在部分行业和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表现在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等家用电器领域及纺织业领域。因此生产销售这些产品的行业和企业应持续开拓国际市场,将优势的制造能力和生产出的产品转移到新市场,以提升边际利润。具体看,企业可以在东道国设立独资企业或与AG旗舰厅在东道国企业合资设厂,召开境外加工贸易实施当地化生产经营战略,也可以实施本土加工跨国运输实现对新市场的占领。上述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企业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现更大开展,并实现国内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2.对发达国家境外投资

(1)基于技术和资源获取的投资决策

通常认为,西欧诸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资金、创新能力和管理经验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同时这些国家往往还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国内跨国企业在这些国家进行投资往往会顺利获得合资经营的形式,目的是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自身经营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可以取得丰富的生产原料,以确保自身生产安全。从实践上看,部分国内企业已经在发达国家进行了投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尔公司在美国建立了设计中心,中兴集团在硅谷设立了科研组织等,帮助了企业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并随时掌握市场动态和技术开展趋势,使企业产品能够更好适应发达国家市场的需求并具有相当的竞争能力。

(2)基于市场和融资的跨国投资决策

发达国家具有完善且庞大的消费市场和金融市场,这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现在,在经济全球化开展的大背景下,区域集团化开展明显,区域内部经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趋势明显,但区域间贸易壁垒显著。为规避区域经济壁垒,企业必须进行跨国投资,在区域内直接设立公司以取得发达国家区域集团内各种政策和制度上的优惠。

(二)战略引领的境外并购

以战略并购活动为例,战略性并购行为是指业务范围相近或相同的企业间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召开的兼并行为,企业兼并活动的动机不是为了实现短期获利,而是旨在顺利获得兼并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延长企业产业链、提升市场竞争力。兼并行为的关键是为了将兼并双方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发挥规模化效应。战略并购以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导向,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动态性和决策的复杂性等。

战略性并购主要采取横向联合、纵向联合两种方式。横向联合是指同一行业内经营相同或类似业务的企业实行的重组。横向联合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减少行业内重复建设,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继而实现资源互补和规模经济效应。横向联合包括横向强强联合、横向强弱联合两种形式。纵向联合不同于横向联合,是并购双方的企业在生产产业链条上呈现出前后衔接、纵向协作的产业分工关系。顺利获得纵向联合并购,使并购的企业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有利于加深双方的纵向产业协作关系,形成一体化运作模式。

中央企业的战略并购一般是国内重要产业的内部整合。这是以强化企业核心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动机的并购行为。顺利获得兼并收购优质企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同业竞争,形成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拳头”产业和“航母级”公司,提升所在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我国中央企业的横向强强联合并购典型案例,是2014年中国南车顺利获得换股的方式吸收合并中国北车,组成规模仅次于通用电气的工业企业——中国中车。横向强弱联合并购典型案例是2006年中粮集团兼并规模和实力较弱的中谷粮油集团公司。我国中央企业的纵向并购,大多是将产业链上游或下游的中央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完善企业产业链,实施专业化经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如2014年中粮集团兼并中国华孚贸易开展集团是纵向联合并购的成功案例。

在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扶持下,中央企业也持续进行跨国并购,从而增强在海外的资源整合能力,开拓海外开展空间,建设全球性跨国企业,提升国家影响力。在能源资源行业,跨国并购典型案例包括2005年中国石油以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2009年和2010年中国石化分别出资75.02亿美元和71.09亿美元先后收购了瑞士ADDAX石油公司和雷普索尔公司巴西子公司新增股份,2016年中投等企业以16亿英镑收购英国国家电网天然气业务10.5%的股权。在制造业领域,中国网络通讯公司2002年收购美国环球电讯的亚洲子公司,2004年收购香港盈科电讯。2005年联想斥资17.5亿美元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2006年中国化工集团的子公司蓝星公司兼并Adissc企业,2016年,中国化工以430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一大植保企业先正达集团。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远洋海运集团2008年与AG旗舰厅在希腊方面签署特许经营权协议,2010年接管比雷埃夫斯港二号、三号集装箱码头,2016年收购比雷埃夫斯港港务局67%股权并接手港务局经营。2017年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收购了巴西Concremat工程咨询公司。在金融领域,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以 54.6亿美元收购了南非标准银行总股本20%,中国平安保险收购了欧洲富通集团,中信证券收购了贝尔斯登公司6%的股权。

综合来看,中央企业的战略并购,本质是在对战略目标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企业资源、结构、流程以及整个商业模式或生态模式的重新设计与AG旗舰厅在构造,顺利获得并购这一事件活动来最终满足和实现最高战略目标。

(三)战略引领的境外投资的主要评价因素

1.外部宏观战略因素评价

企业战略乃至项目战略是境外投资项目的顶层设计,从宏观层面,可参考PEST模型,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几个方面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对企业或对境外项目而言,其影响无处不在,且在不同层面相互联系。可能涉及的外部因素见图1。

图1 战略引领的境外投资外部宏观战略因素模型

2.企业战略因素评价

从企业战略层面,可参考前述中央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拆解,考虑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等几个方面的战略子目标因素,见图2。

图2 战略引领的境外投资企业战略因素模型

二、以价值为核心的境外投资模式的理论思考

(一)境外投资与AG旗舰厅在企业价值增值的理论基础

宾夕法尼亚大学Bruce Kogut(1985)教授提出了用价值增值概念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价值链是技术、劳动力、原材料投入等的有效组合,而一个企业的全球战略谋划过程,是价值链各功能环节的配置过程,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价值链在哪个区段环节上显现优势。该理论不同于波特教授强调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是反映了价值链的垂直分工特征以及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同区位配置功能,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Krugman(1995)将价值链理论运用到企业生产过程的分割和空间布局分析中,探讨了企业将价值链各环节在全球进行空间布局的能力,突出了价值链治理模式与AG旗舰厅在产业空间转移两者关联性问题的研究。此后,Arndt and Kierzkowski(2001)使用“片段化”(fragment)来描述过生产过程的分割现象。他们认为这种生产过程在全球的分离是一种全新的现象。这就使得同一价值链条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顺利获得跨界生产网络被组织起来,这一跨界网络可以是一个企业内部完成的,也可以由许多企业分工合作完成。

Gereffi(2001)提出了全球价值链这一概念,给予了一种研究生产活动在全球空间范围内布局的方法,同时这个概念的提出也深刻揭示了当前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动态特征。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进一步解释了当前跨国公司主导下的生产活动跨地域布局,价值链包含设计、生产、组装、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产品的国别属性越来越模糊,很难用产品的最后出口国来准确描述该产品的国别属性。但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利润程度各不相同,每条全球价值链上总是存在一些能够创造更高利润的战略环节(Kaplinsky, 2000)。

联合国工业开展组织(UNIDO,2002)也对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做出了定义:这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活动,该生产链涵盖商品生产与AG旗舰厅在服务环节,这种连接区域生产、加工、销售、回收等环节的跨国性生产网络,可被解读为一种全球性的价值链。众多参与AG旗舰厅在企业顺利获得承担不同环节的功能,捕获各不相同的利润,并且顺利获得与AG旗舰厅在主供应商以及跨国公司的协调实现该链条的持续性运作。

(二)企业与AG旗舰厅在价值创造的关系

1.产业链——价值链的载体

产业链是价值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载体,分析价值链可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勾稽关系。产业链是由生产中具有一定联系的产业集群所构成,这些产业集群是由服务于某种特定的最终需求而从事某种特定产品生产全过程中具体环节的企业所构成。在现代产业链体系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中间品和最终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多个环节,产业链是一个动态联系的有机整体,产业链体系中的企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对立统一,这些企业在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有高度的相关性,彼此间顺利获得产业链渠道实现信息和物质生产要素的交换,产业链和产业链之间相互联结,形成一个产业网。

2.产业链利益主体(企业)——价值链的主体

产业链各个生产环节的利益相关主体被称为循环主体。按照循环主体与AG旗舰厅在产业链的利益相关关系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直接相关者和间接相关者。直接相关者是从事产业生产的直接部门,主要由产品生产链条中的生产企业构成;间接相关者是服务于生产活动但不从事产品生产的部门,包括政府部门、科研组织和金融部门等。同时,直接利益相关者对产业链的影响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在产业链中具有较强影响能力的企业被称为核心企业,其可以顺利获得自身掌握的资源和技术及自身生产规模对产业链整体活动进行控制。

3.产业链循环——价值创造的基础

产业链循环则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基础。要素和产品在产业链上各个利益相关主体间进行流动,形成了产业链循环,产品生产原料经过产业链中各个企业的加工实现了增值,产出最终产品,而后再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总的来看,产业链生产全环节是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生产及服务于这些产品生产的运输、批发和零售等活动的集合;同时也是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消费者等各个环节有机连接,每个环节都顺利获得向下游环节给予产品或服务,将自身创造的价值转移到下游环节,并顺利获得向上游环节获取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各相关主体顺利获得创新优化、协同合作和价值转移,共同应对市场需求和挑战,有助于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最终实现价值的创造和共享的过程。

(三)境外投资的价值贡献

1.价值链贡献

我国至今仍停留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产业增值程度较低,企业能够掌握的附加值较低,在技术、贸易等多个方面受到发达国家的压制。中央企业以价值为核心进行境外投资布局,有助于改善我国整体的价值链地位。企业价值链的布局,是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优势资源,也是中央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其本质是中央企业商业生态和投资活动在市场延伸和拓展的需要,也是企业为了取得、掌控资源,培养、获取和强化核心能力的必然选择。企业价值链的全球性价值则在于该链条在跨国区域的拓展,在于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妥善处理核心业务、扩展业务和新兴业务之间的衔接和协同关系,围绕战略核心,实现做强、做优和做大。以价值为核心的境外投资模式,在项目层面,要求企业必须结合企业价值导向,对境外投资价值主张进行识别,对企业全球价值链网络进行梳理、分析、重构、升级,对企业自身的经营逻辑和境外投资项目的价值实现,进行系统再思考。

(1)价值链之强链

价值链之强链是指价值链专精化,要求中央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行业领域、业务特点、技术能力等,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到价值链中上游具有高附加值的领域,从而将自身所具备的核心技术资源专注于部分特定环节,为企业带来较高附加价值的同时,促进企业高质量开展。

(2)价值链之延链

价值链之延链是指价值链链条广延化,要求企业顺利获得进一步延伸价值链,为企业带来新的附加价值,从而调整和重构企业的价值链体系。价值链延长,附加值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惠及整个价值链体系。

(3)价值链之稳链

中央企业可能同时存在于多条全球价值链上,这些价值链可能相互交融、相互嵌套,形成全球价值链网络。价值链之稳链,是指企业对具有长期开展潜力的领域投入资源,优化价值分配,实现自身价值链地位攀升,完善价值链网络构建,稳固企业所处的价值链体系。

2.价值贡献

境外投资项目的价值,是对项目技术价值、财务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综合反映和反馈,对项目价值的关注能够引导境外投资形成有价值贡献的投资方案,也能够提升境外投资决策的科研性,为后续设立分级、分类的境外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引导境外投资项目团队聚焦重点价值取向、价值议题和价值短板,从而提升价值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带动项目、项目群乃至企业整体价值的升值和改善。

(未完待续)